因為體育課的關係而參加了9公里。
從市政府出發,沿著仁愛路,跑到中山南路前折返,然後返回市政府。比賽限制要在一個半小時內跑完,最後我花了一小時又十九分,算相當慢了。不過,對不常運動又體力不佳的我來說,我已經滿意了。
事後老師跟我們說,這場馬拉松被主辦單位定義成城市馬拉松,但一般來說,城市馬拉松有兩著特色:一、沿途會經過城市的主要景點,二、加油的人比參加的人還多。好像是紐約市吧,當天全城會有五分之一的人來加油。也因為經過主要景點而與觀光合一,像英國就會經過西敏寺一類的景點,這也會給城市帶來經濟利益。
不過這個ING馬拉松並沒有這兩個特色。雖然有人加油,但也有很多車因為無法通行而按喇叭,路上也沒經過什麼景點,甚至沒有景色可言,這樣當然也不會有人坐飛機來參加。
這個,我想還是跟台灣人的性格有關。如果不是我要參加的話,在路上被堵我可能也不高興。運動離庸碌生活的人太遠了,難以產生認同感。人們往往自顧自痛苦地生活著,而不夠熱愛生命、熱愛休閒、熱愛各式各樣的生活方式。不要說是馬拉松了,恐怕任何不熟悉的事物礙著了自己都會覺得不耐吧?即使那對當事者來說是很有價值的。
雖然老師說希望政府能更積極地推廣,但我想這是沒用的。這必須從更根本的地方改起,譬如說,教育。然而,這在現在的情況看來,實在是相當困難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