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新詩,老師要我們在課堂最後十五分鍾即興作一首詩,方式不限、主題不限。雖然第一次在這麼趕的情況下寫詩,而且我知道自己對新詩並不擅長,但竟然還是寫了出來。見下:
如果城牆經歷了萬年風霜
那石頭便都會唱起哀歌
如果海鷗在遠方為人送別
那海水便都會化為雨露
如果歸人忘了窗前的月色
那山林便都會銷成黃花
如果誰在崖邊吟詠著寂寞的思想
那他的身體便會散落成神木
在台上唸完後,老師問一位同學的看法。那位同學說:「很感性,不過有些地方不知道在指什麼。」老師就說:「這關係到對詩的一種觀點,有時候詩美的地方就在它朦朧之處,正所謂『詩無達詁』。」
雖然如此,但我自己倒是有自己的一套解讀方式。這首詩在「如果……」的部分,都是在說孤獨、寂寞的情況;而「那……」的句子全都是在譬喻落淚。也就是,因為寂寞而產生的悲傷。
但是,為什麼會寂寞呢?因為「思想」。有時候我會在思考時感到強烈的寂寞,這種寂寞也帶給我濃烈的悲傷。但也因為如此,這種彷彿世界只有我一人的感觸,就好像與世界結合在一起一樣。所以最後兩句就是在為全詩作說明,將思想、寂寞、悲傷、化為自然結合在一起。以上,是作為作者的我,提出的一點點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