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巴哈姆特看到了因Kanon而起的爭論。在該爭論中,有部份是延續了對京都Animation前作品涼宮春日的正反看法,也就是說,有些人將對涼宮春日這一作品的看法延續到了kanon上──這也是無可厚非的,因為某些在涼宮春日中已有的特色,在kanon中仍繼續保留。當初,有人批評涼宮春日是「失去靈魂的作品」,有人則將之視為神作,對於這點,我想提出我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覺得涼宮春日絕非神作。對我來說,所謂的神作必須呈現出其天才之處。涼宮春日非常優異,在細節呈現上極具巧思,極其講究,足以看到動畫作品中少有之用心,然而這些是努力可以達成的。努力非常可貴,但所謂的天才,不正是努力所無法達成的部分嗎?譬如說新世紀福音戰士,劇情結構並不嚴謹,甚至沒有佈局可言,但庵野秀明硬生生地用種種別人不敢用的手法超越了所謂的劇情,無視明明可以很有張力的人際關係與陰謀,將重點轉向成人的壓力與無奈,還有小孩對於長大的逃避與自我封閉,甚至什麼都沒有解釋,最後兩集完全是與現實無關的心靈舞台,彷彿所有的伏筆都不存在似地結束了此一作品。
明明全無結構,最後兩集甚至超過預測,但這種古典法則不通用的作法卻成功了,我認為這就是所謂的天才,而且此一掌控能力是他人努力也無法達成的,充其量,只能模仿而已。你可以討厭EVA,你可以討厭庵野秀明,但無可否認他創造了某種典型,這就是天才才能做到的事。涼宮春日做到了嗎?我覺得沒有。因此,我不認為涼宮春日是神作,同樣地,Kanon也不是。作為改編,我認為京都Animation在有限框架下填補了足以使其比原作更突出的細節,但此一框架,事實上便是其無法達到神作等級的原因。要達到神作的改編,恐怕必須對原作進行一定程度的破壞才行,而這顯然有違京都Animation現在的方針。
不過如果可以的話,請讓我這樣說。即使整體上京都Animation的作品無法成為所謂的神作,但我仍想要稱他為細節上的天才。在原作的有限框架下,京都Animation以天才的方式從各種細節去刺激,以彰顯原作此一片段的魅力,以致於在片段的呈現上不少地方超越原作。在我印象中最能被稱為天才的部分,以涼宮為例,是在孤島症候群上篇的一開始。這一話的開頭是阿虛在跟古泉對話,但畫面卻完全沒有拍到這兩人,事實上,畫面集中在附近某位白衣女子手上的信。暫且不管兩人到底說了什麼,鏡頭中的那名女子顯然在看那封信,並在看完後慢慢地將信折起來撕掉,而這麼漫長的鏡頭,事實上跟劇情毫無關係。
是的,毫無關係。在此之後,那位女性就再也沒有出現,事實上,原作中根本沒有那位女性,所以我們也很難想像那會是伏筆。但說也奇怪,我們竟然能接受這位莫名其妙的女性出現在那個位置,而且對於她挑起我們的好奇心(為何將信撕掉)卻不負責地沒有交待後續一事,我們也竟然能接受,並將其視為一種獨特的表現方式。在古典法則來說,如果場景中放了一把槍,那就一定要開槍,那麼為何我們能夠接受鏡頭長時間地聚焦在毫不相關的路人身上?這位沒有後續的女性甚至不算是背景人物。
這時,我們看到理論失效的地方了。無視理論的安排不少,但通常以失敗與責難收場,然而孤島症候群中的這個設計卻不屬於這一類。為什麼呢?這就好像我們問,為什麼我們能接受庵野秀明有事沒事來個單調字體的黑底白字,或某一畫面停格長達數分鐘一樣。理論本來就不是絕對的,但是能夠拿捏好,要做到超出理論到什麼程度而不會變成「無法接受」,卻足以看出功力所在。我們能接受庵野秀明的表現方式,是因為即使沒有理論,我們也可以感受到,或猜到庵野到底想做什麼,或是即使我們猜不到,但情感上我們是安適的,而不會覺得突兀不協調。就孤島症候群的這個例子,其實我們之所以能接受這個無關的路人,是因為這其實是援引自我們常見的某個手法(事實上這個手法在EVA中用得非常兇),只是它在這邊換了一個樣貌。
我想大家應該都有看過這樣的例子。在對話中,鏡頭不拍對話者,卻去拍無關的靜態景物,如教室桌椅、黑板、實驗室的瓶子、褟褟米、大樹、電線桿、交通號誌等等。是的,這邊其實就只是把多個靜態景物換成單一的動態景物而已。想想看,為什麼我們會需要多個靜態景物?那是因為如果對話稍長,那鏡頭停留在他們身上會顯得單調無聊,尤其是,他們講的內容缺乏懸疑感的時候。採用靜態景物,是因為藉著攝影分鏡,即使單一個畫面本身就已經具有張力,而透過多個靜態景物,即使事實上一點關係都沒有,也會產生一種蒙太奇的效果,讓觀眾自然地去感受其中隱藏的喻義,即使事實上,彼此間並沒有什麼關係。
那麼,這邊採用這個鏡頭的目的就相當明顯了。作為這一話的切入,這段說明是必要的,但懸疑感卻太低了。這時,藉著將鏡頭集中在後方的女性上,雖然我們的聽覺在關注阿虛和古泉的對話,但視覺上的張力卻被女性吸引走了。而且,她撕紙的動作,似乎隱藏了什麼難以告人的背景故事,這更加地挑起了懸疑感。但這份懸疑感不深,所以我們並不會想要去追究,反而覺得看到這一幕很有意思(畢竟,人是喜歡偷窺與八卦的),如果那位女性撕完紙條後哭了起來,那就太過了,而會讓我們過份關切背景的故事,而情緒也受到影響,被拉離阿虛和古泉的對話。但因為那名女性一直沒有被拍到臉,而且態度平靜,所以即使她的舉動維持了淡淡的張力,我們仍不會太過關注她。
如果有人因為這只是一個常用手法的改造,因此並無天才之處,那就不對了。第一,這改造畢竟是創舉,至少我沒有在其他地方見到過。而以日本涼宮眾考據功力之強,如果真有典故或引用,沒道理不被發掘出來。第二,要選擇一個足以創造、維持張力但又不超過的動態鏡頭,容易嗎?我想顯然不容易。如果選擇了一個鯨魚在遠方噴水,那太過平常(也許在日本很少見以至於不尋常,但那並不能引起好奇以產生張力),如果在鯨魚背上加了一個小孩,那又太過怪異,會讓我們把所有的好奇心投注在這個背景上面。這個背景要夠日常,但又足以產生懸疑,然後即使維持懸疑,也不會讓人太關切其發展。我認為要選擇事實上不容易,而一位女性在船頭讀信──然後撕掉──私以為這個選擇效果很好,甚至對竟然作出此一選擇大呼天才。事實上,我甚至懷疑這個畫面是引用自製作群中一人的親身經驗。
不過在孤島症候群下篇,這樣的手法變成畫面集中在阿虛脖子的那顆痔,這就太超過了,也暴露了這手法的庸俗之處。但是,涼宮春日這個作品本就不避庸俗,所以我們何必責難這點?事實上那邊讓阿虛和古泉穿上輕鬆的衣服,並將鏡頭集中在阿虛的痔和古泉流轉的眼神,我相信他們是故意的──這一幕有著濃厚的惡搞特質,也對上篇開頭這手法的高明處作了顛覆。如果我們認同上篇的手法是個好技巧,那在下篇這邊我們就會因為這怪異感而扭曲對上篇類似手法的印象。
除了孤島症候群的手法外,整部涼宮春日中,京都Animation總是能在小細節上發揮以製造新奇感。出乎意料就能製造新奇感,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但做得到的卻很少。可是京都Animation做到了。試想,誰會預料第一集竟然是那部爛到極點的學生電影?還配上走調的片頭曲和粗糙的畫面。爛到驚豔,第一話只能這樣說吧,這不就是出人意料?不過,對於這樣的出乎意料,京都Animation可以說是卯足了勁在彌補,所以我們能看到第一話的張力僅靠阿虛的吐嘈旁白來維持。然後,在正常的二三話之後,話數竟然開始亂跳?這又是出乎意料之外。我之前曾說過,「要做到超出理論到什麼程度而不會變成『無法接受』」,相信各位在這邊已瞭解這句話的含意。要不按牌理出牌很簡單,但要不按牌理出牌又能接受,甚至產生新奇感,那就是要被考驗的地方了。而京都 Animation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
甚至有人覺得「沒有意義」的話數分割重新排列,事實上也是有意義的。為了在小細節處極端發揮,事實上每一話都有其不同的表現方式(除了節奏風格一致的憂鬱系列)。像是孤島症候群大量引用到柯南、逆轉裁判的捏他,如果在正序播放中就會顯得突兀(因為只有這一話才有)。但透過順序錯亂,我們觀看每一話就好像全新的故事,這讓我們更能接受這種在每一話中極端發展細節的情況而不感突兀。除了孤島外,像是Someday in the rain、射手座之日、Live Alive等等都各有特色,而打亂順序分擔了它的突兀感。
把涼宮春日放一邊,事實上,我覺得Kanon也在原作框架極度發揮小細節,以達到超越原作的驚奇效果。我們都知道Kanon完全沒有原創音樂,所使用的,全是原作音樂和其他已有的現成音樂。但是京都Animation對音樂擺放的位置實在堪稱天才。像我之前說過的Kanon第七話引用的「霧海」、「殘光」,還有第十二話竟然在舞發飆時使用「少女の檻」,一口氣將這首曲子從人物配樂提升到了劇情配樂,以後我會專門寫一篇京都Animation如何使用「少女の檻」的文章。
如果說京都Animation是自創音樂,那這樣的表現不足為奇。但是利用已有的框架重組,而利用發揮地更勝原作,我認為就是京都Animation 天才之處。另外,從第十四話的情況來看,可以看出京都animation非常擅於掌握觀眾聯想能力的界線。有看過原作的就知道,關於舞的小時候到底被砍了多少。京都Animation並沒有因為時間不足而採用回憶說明的方式,而是不斷地採用重要片段,強迫觀眾將其聯想起來,自行填補其中不足之處。這絕非缺點,只有他採用的重點連不起來才是缺點,因為將關係薄弱的畫面連接起來以創造意義,正是蒙太奇的基本原理。舞的小時候時間跳躍極快,但顯然京都 Animation很會掌握要素,所以雖然給得很少,但觀眾卻還有能力將之連結。因此,我覺得京都Animation的分鏡能力、劇情架構能力是經得起考驗的(雖然並沒有達到超凡的水準)。
綜合以上,雖然我認為目前京都Animation的作品,如Air、涼宮春日、Kanon,還不足以達到天才的水準,不過如果可以的話,我想稱他們為細節上的天才,尤其是涼宮春日。Kanon方面,其實是原作的負擔太沉重,以致於大多只能重組,在刪減的隙縫中填補,而難以自行創造。但如果空間充足,那他們能做到什麼程度?我只能說看涼宮春日就知道。雖然涼宮春日在整體上並不能被稱為天才之作,但在小細節上,其他作品(也許是為了維持一貫風格)是難以跟涼宮春日比肩的。
明明全無結構,最後兩集甚至超過預測,但這種古典法則不通用的作法卻成功了,我認為這就是所謂的天才,而且此一掌控能力是他人努力也無法達成的,充其量,只能模仿而已。你可以討厭EVA,你可以討厭庵野秀明,但無可否認他創造了某種典型,這就是天才才能做到的事。涼宮春日做到了嗎?我覺得沒有。因此,我不認為涼宮春日是神作,同樣地,Kanon也不是。作為改編,我認為京都Animation在有限框架下填補了足以使其比原作更突出的細節,但此一框架,事實上便是其無法達到神作等級的原因。要達到神作的改編,恐怕必須對原作進行一定程度的破壞才行,而這顯然有違京都Animation現在的方針。
不過如果可以的話,請讓我這樣說。即使整體上京都Animation的作品無法成為所謂的神作,但我仍想要稱他為細節上的天才。在原作的有限框架下,京都Animation以天才的方式從各種細節去刺激,以彰顯原作此一片段的魅力,以致於在片段的呈現上不少地方超越原作。在我印象中最能被稱為天才的部分,以涼宮為例,是在孤島症候群上篇的一開始。這一話的開頭是阿虛在跟古泉對話,但畫面卻完全沒有拍到這兩人,事實上,畫面集中在附近某位白衣女子手上的信。暫且不管兩人到底說了什麼,鏡頭中的那名女子顯然在看那封信,並在看完後慢慢地將信折起來撕掉,而這麼漫長的鏡頭,事實上跟劇情毫無關係。
是的,毫無關係。在此之後,那位女性就再也沒有出現,事實上,原作中根本沒有那位女性,所以我們也很難想像那會是伏筆。但說也奇怪,我們竟然能接受這位莫名其妙的女性出現在那個位置,而且對於她挑起我們的好奇心(為何將信撕掉)卻不負責地沒有交待後續一事,我們也竟然能接受,並將其視為一種獨特的表現方式。在古典法則來說,如果場景中放了一把槍,那就一定要開槍,那麼為何我們能夠接受鏡頭長時間地聚焦在毫不相關的路人身上?這位沒有後續的女性甚至不算是背景人物。
這時,我們看到理論失效的地方了。無視理論的安排不少,但通常以失敗與責難收場,然而孤島症候群中的這個設計卻不屬於這一類。為什麼呢?這就好像我們問,為什麼我們能接受庵野秀明有事沒事來個單調字體的黑底白字,或某一畫面停格長達數分鐘一樣。理論本來就不是絕對的,但是能夠拿捏好,要做到超出理論到什麼程度而不會變成「無法接受」,卻足以看出功力所在。我們能接受庵野秀明的表現方式,是因為即使沒有理論,我們也可以感受到,或猜到庵野到底想做什麼,或是即使我們猜不到,但情感上我們是安適的,而不會覺得突兀不協調。就孤島症候群的這個例子,其實我們之所以能接受這個無關的路人,是因為這其實是援引自我們常見的某個手法(事實上這個手法在EVA中用得非常兇),只是它在這邊換了一個樣貌。
我想大家應該都有看過這樣的例子。在對話中,鏡頭不拍對話者,卻去拍無關的靜態景物,如教室桌椅、黑板、實驗室的瓶子、褟褟米、大樹、電線桿、交通號誌等等。是的,這邊其實就只是把多個靜態景物換成單一的動態景物而已。想想看,為什麼我們會需要多個靜態景物?那是因為如果對話稍長,那鏡頭停留在他們身上會顯得單調無聊,尤其是,他們講的內容缺乏懸疑感的時候。採用靜態景物,是因為藉著攝影分鏡,即使單一個畫面本身就已經具有張力,而透過多個靜態景物,即使事實上一點關係都沒有,也會產生一種蒙太奇的效果,讓觀眾自然地去感受其中隱藏的喻義,即使事實上,彼此間並沒有什麼關係。
那麼,這邊採用這個鏡頭的目的就相當明顯了。作為這一話的切入,這段說明是必要的,但懸疑感卻太低了。這時,藉著將鏡頭集中在後方的女性上,雖然我們的聽覺在關注阿虛和古泉的對話,但視覺上的張力卻被女性吸引走了。而且,她撕紙的動作,似乎隱藏了什麼難以告人的背景故事,這更加地挑起了懸疑感。但這份懸疑感不深,所以我們並不會想要去追究,反而覺得看到這一幕很有意思(畢竟,人是喜歡偷窺與八卦的),如果那位女性撕完紙條後哭了起來,那就太過了,而會讓我們過份關切背景的故事,而情緒也受到影響,被拉離阿虛和古泉的對話。但因為那名女性一直沒有被拍到臉,而且態度平靜,所以即使她的舉動維持了淡淡的張力,我們仍不會太過關注她。
如果有人因為這只是一個常用手法的改造,因此並無天才之處,那就不對了。第一,這改造畢竟是創舉,至少我沒有在其他地方見到過。而以日本涼宮眾考據功力之強,如果真有典故或引用,沒道理不被發掘出來。第二,要選擇一個足以創造、維持張力但又不超過的動態鏡頭,容易嗎?我想顯然不容易。如果選擇了一個鯨魚在遠方噴水,那太過平常(也許在日本很少見以至於不尋常,但那並不能引起好奇以產生張力),如果在鯨魚背上加了一個小孩,那又太過怪異,會讓我們把所有的好奇心投注在這個背景上面。這個背景要夠日常,但又足以產生懸疑,然後即使維持懸疑,也不會讓人太關切其發展。我認為要選擇事實上不容易,而一位女性在船頭讀信──然後撕掉──私以為這個選擇效果很好,甚至對竟然作出此一選擇大呼天才。事實上,我甚至懷疑這個畫面是引用自製作群中一人的親身經驗。
不過在孤島症候群下篇,這樣的手法變成畫面集中在阿虛脖子的那顆痔,這就太超過了,也暴露了這手法的庸俗之處。但是,涼宮春日這個作品本就不避庸俗,所以我們何必責難這點?事實上那邊讓阿虛和古泉穿上輕鬆的衣服,並將鏡頭集中在阿虛的痔和古泉流轉的眼神,我相信他們是故意的──這一幕有著濃厚的惡搞特質,也對上篇開頭這手法的高明處作了顛覆。如果我們認同上篇的手法是個好技巧,那在下篇這邊我們就會因為這怪異感而扭曲對上篇類似手法的印象。
除了孤島症候群的手法外,整部涼宮春日中,京都Animation總是能在小細節上發揮以製造新奇感。出乎意料就能製造新奇感,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但做得到的卻很少。可是京都Animation做到了。試想,誰會預料第一集竟然是那部爛到極點的學生電影?還配上走調的片頭曲和粗糙的畫面。爛到驚豔,第一話只能這樣說吧,這不就是出人意料?不過,對於這樣的出乎意料,京都Animation可以說是卯足了勁在彌補,所以我們能看到第一話的張力僅靠阿虛的吐嘈旁白來維持。然後,在正常的二三話之後,話數竟然開始亂跳?這又是出乎意料之外。我之前曾說過,「要做到超出理論到什麼程度而不會變成『無法接受』」,相信各位在這邊已瞭解這句話的含意。要不按牌理出牌很簡單,但要不按牌理出牌又能接受,甚至產生新奇感,那就是要被考驗的地方了。而京都 Animation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
甚至有人覺得「沒有意義」的話數分割重新排列,事實上也是有意義的。為了在小細節處極端發揮,事實上每一話都有其不同的表現方式(除了節奏風格一致的憂鬱系列)。像是孤島症候群大量引用到柯南、逆轉裁判的捏他,如果在正序播放中就會顯得突兀(因為只有這一話才有)。但透過順序錯亂,我們觀看每一話就好像全新的故事,這讓我們更能接受這種在每一話中極端發展細節的情況而不感突兀。除了孤島外,像是Someday in the rain、射手座之日、Live Alive等等都各有特色,而打亂順序分擔了它的突兀感。
把涼宮春日放一邊,事實上,我覺得Kanon也在原作框架極度發揮小細節,以達到超越原作的驚奇效果。我們都知道Kanon完全沒有原創音樂,所使用的,全是原作音樂和其他已有的現成音樂。但是京都Animation對音樂擺放的位置實在堪稱天才。像我之前說過的Kanon第七話引用的「霧海」、「殘光」,還有第十二話竟然在舞發飆時使用「少女の檻」,一口氣將這首曲子從人物配樂提升到了劇情配樂,以後我會專門寫一篇京都Animation如何使用「少女の檻」的文章。
如果說京都Animation是自創音樂,那這樣的表現不足為奇。但是利用已有的框架重組,而利用發揮地更勝原作,我認為就是京都Animation 天才之處。另外,從第十四話的情況來看,可以看出京都animation非常擅於掌握觀眾聯想能力的界線。有看過原作的就知道,關於舞的小時候到底被砍了多少。京都Animation並沒有因為時間不足而採用回憶說明的方式,而是不斷地採用重要片段,強迫觀眾將其聯想起來,自行填補其中不足之處。這絕非缺點,只有他採用的重點連不起來才是缺點,因為將關係薄弱的畫面連接起來以創造意義,正是蒙太奇的基本原理。舞的小時候時間跳躍極快,但顯然京都 Animation很會掌握要素,所以雖然給得很少,但觀眾卻還有能力將之連結。因此,我覺得京都Animation的分鏡能力、劇情架構能力是經得起考驗的(雖然並沒有達到超凡的水準)。
綜合以上,雖然我認為目前京都Animation的作品,如Air、涼宮春日、Kanon,還不足以達到天才的水準,不過如果可以的話,我想稱他們為細節上的天才,尤其是涼宮春日。Kanon方面,其實是原作的負擔太沉重,以致於大多只能重組,在刪減的隙縫中填補,而難以自行創造。但如果空間充足,那他們能做到什麼程度?我只能說看涼宮春日就知道。雖然涼宮春日在整體上並不能被稱為天才之作,但在小細節上,其他作品(也許是為了維持一貫風格)是難以跟涼宮春日比肩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