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13

[電影]口白人生

  這實在是一部非常有創意而且才華洋溢的作品。故事情節與情節分析彼此同時前進,給予我們一種超越的同情。這真的很有意思,過去我觀賞電影或許會同情角色,但這部作品給予的同情感卻是另一個層次的。也因為文學分析一直存在於這部作品的每個角落,所以我一直感受到一種「大學學院」的情調,這也很有意思。接下來當然有雷。

  關於這部電影的笑點,可能在有一些文學理論底子的情況下會特別有感觸。譬如說,Hilbert 教授之所以會改變主意幫助主角,竟然是因為「他並不知道」這段口白敘述(這預設了第三人稱的全知視角)。而為了確定主角正處於喜劇還是悲劇,主角竟然在一本小筆記本上畫了喜劇特徵和悲劇特徵的計量表,這也是本片第一次讓我開懷大笑的地方。為了確定主角的命運是外在的危機推動,還是自身意志造成的,教授勸他試著一整天待在家,不要做會「觸發」情節的事。這些關於文學理論的部分讓我會心一笑,它看起來既實際又荒謬──將文學理論用在現實人生當然是荒謬的,但當某人的現實人生正被某位文學家「敘述」著,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故事後期,當主角與他的作者見面,整個故事朝向悲劇發展。當 Hilbert 教授勸主角接受死亡時,他的說法叫人不敢相信:「這是她最好的一部小說,在這個作品中你必須死,沒有其他結局。」什麼叫「沒有其他結局?」沒有其他結局意味著「必然性」,這正是文學理論中時常強調的。我相信很多人都覺得 Hilbert 冷血,我也這樣覺得。但 Hilbert 教授不是人,他是這部作品中文學理論和文學分析的象徵,他有必要點出主角死亡的必然性。當然這樣冷血的口吻還是有點讓人覺得故事的鋪陳不足,我們對他的理解還不足以接受他講出這番話,即使我可以理解和接受他為何這些話。

  故事的結局,我覺得是很好的。最後主角活了下來,並不是什麼道德的理由。教授問作者為何改結局?作者說:「有很多原因。這本來是一個人不知道自己要死了然後將要死亡的故事。但是如果他知道自己要死了呢?他知道自己會死但還是選擇死亡,而他本來可能阻止。我是說,這難道不是我們希望活下來的人嗎?」作者所愛並不是任何一個人的生命,他愛的是一個勇敢面對必死的命運的人。為什麼主角會死?因為他要救一個小孩。明明知道去救他自己就會死,但他還是去救了,正如他事後所說的,「我別無選擇」,他的性格造成他必然的命運。但作者就是同情這樣的性格。本來不知道會死而死去的主角,只是個悲劇人物。但如果他勇敢面對自己的死,那他就是悲劇英雄。所以作者讓他活了下來。所以這不是能不能殺人的道德理由,不知會死的主角是不會讓作者同情的,當他知道他會死,他就已經不是原來的主角了,只有後來的主角才會讓作者同情。

  我覺得作者說的那番話,就是這部片最動人的部分,也是因為這番話,讓我給了這部片很高的評價。有人認為作者下這樣的決定是理所當然的,因為觀眾不可能原諒真的殺死一個人的作者。但我認為這樣的觀點只是道德觀點。當然作者和教授(甚至是主角本人)都同意,主角死亡的結局是最好的,但作者最後並沒有作出審美上最好的選擇,為什麼?我想,這是因為作者也解開了某種心結。她把文學理論的審美世界與現實世界進行了妥協,她過去一直殺死自己小說中的每一個主角,但「主角是真實存在的」給了她一個震撼,這個震撼帶給她反思,於是她的同情超越了審美,來到了真實世界,消融了兩個世界的界線。最後她說「你知道,我想我可以接受『還好』。」我想她獲得了更大的同情。

  當然,這部片子有很多「不合理」、「荒謬」之處。但這完全不是問題。在我看來,只要接受這部片子在文學分析上的視角,自然就可以接受一切荒謬不合理之處,甚至還能「樂在其中」。這實在是部很妙的片子,值得推廣。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我覺得你寫得很好呢。

這部電影我覺得是需要反芻的,
我還覺得這部電影除了所謂的文學性外,
也許還關乎所謂的Free Will。
只是這點我還在想,也許等想清楚了,
就能下筆寫感想了。哈~

shoushun 提到...

謝謝你。:-)

我也認為這部片有關係到一些自由意志。明明知道命運還去做,就存在主義來說,反而是真正的自由呢。

期待你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