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29

對於巴哈某篇文章的不快(後續)

  本文針對巴哈姆特在LV1板 1/29 hiroyukichan 的發言

  我實在很想問,什麼樣的發音才叫「完美」?

  有什麼道理將音節多及音有轉折視為完美之途?更何況,中文難道就沒有雙音節和音的轉折?認為中文表意為單音節,乃是一個不瞭解中文在語言學上特色的誤解。中文和英文不一樣的其中一點是,英文的一個字(書寫單位)就是一個詞(表意單位),但中文一個字未必是一個詞。舉個例子來說,如 Escape ,就有三個音節,但它只表一意。而中文呢?

  我們可以試著將一些中英文互相對照看看。


I give my life, not for honor, but for you.
我付出了我的生命,不是為了榮譽,而是為了你。

I => 我
give => 付出
my => 我的
life => 生命
not => 不(否定)
for => 為了
honor => 榮譽
but => 而(但、且)
for => 為了
you => 你

  以上的對應都是一個詞,也就是說,為了表意,中文將不只使用一個字。所以該仁兄將英文的字,甚至日文的字,拿來對應中文的字的概念,是不正確的,因為英文的字本身已表意,但中文的字只是書寫單位,就好像上例 Escape 中的 ca 一樣,我承認這是一個誇張的例子,但是中文字本身及大多數確實是表音與表意同時達成,也就是所謂的形聲兼會意!如前所說,若中文不將使用一個字,也意味著為表此意,它必不只一個音節!如果一個音節的話,上面那句就會變成:

  我付我命,不為譽,而為你。

  現實生活中有人這樣講話嗎?又不是文言文。而且這是在認同了音節數多才是「完美」的前題下才成立,事實上,我不以為有任何證據支持音節數多在發音表情意上會更適當。該仁兄又認為,日文在音節多轉折以表多意也比中文發音更優秀,好,這邊我們又要拋棄字的觀念了,因為日文的字就是表音符號,而中文的注音符號則近似英文的字母。我們需注意,中文和日文都沒有一套屬於自己的音標系統,台灣有注音符號,而它是音標系統而非日文的五十音,該五十音可以在分解為子音和母音,但注音符號卻已分開了母音(元音)和子音(輔音),雖然注音也不是非常純粹的音標系統,但這比較複雜故在此不提。日文若要跟注音來相提並論,就要先分為十五個子音和五個母音,好吧,再加上尾音ん,二十一個。日文雖然有高低起伏,但其實並沒有該文作者所說得這麼自由,因為若要表同意,則其音調必然相同。那中文呢?嗯,我們不彷想一下,四聲是做什麼用的?這樣當真有比較劣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