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雷,絕對有雷,如果還有興趣的勿踏。
真的,因為我很推這部片,如果想看的真的不要踩。
當德布西的月光響起時,我幾乎被這超越現實的瞬間所擊倒。剛剛那位法國軍人才說妹妹還在鋼琴邊彈德布西吧?這幾乎就是他的遺言。所以當琴聲響起時,我想的是,原來他妹妹彈的就是月光。
不只是這琴聲太過浪漫唯美,也是這陣琴聲召喚出了死者對家鄉的思念,那股溫暖的、火爐邊的記憶,與他的死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他的死只留下了遠在法國的「月光」,但那是能成為永恆的聲音。這落差太大了。太殘酷、又太過浪漫,令人無法承受。
整個故事在打字聲中鋪陳,這就成為伏筆。所以無論是多殘酷的事都變得極為浪漫。戰場上孩子們的屍體整整齊齊地排好,像是素雅的裝飾;海灘邊的士兵們以異樣的方式展現他們的瘋狂──玩旋轉木馬、坐摩天輪,甚至連唱聖歌都是。表面上看起來一切都很美,但真相卻太殘酷。
這可以說是一個雙重架構。因為是虛構的,所以可以很美,但它還是有揭露真相的作用。作為小說的虛構與小說本身背後的真相也是如此,而前者對後者有隱瞞的作用。就是因為一直都很美,所以羅比生還並與西西莉亞住在一起是有可能的。雖然悲慘,但一切還是有希望的。
而真相卻更殘酷。
那一場,西西莉亞對妹妹的不諒解,還有妹妹不敢正視羅比,到羅比對白昂妮的指責、白昂妮終於有機會向兩人懺悔(這一瞬間,她彷彿回到了十三歲)。這本該是劇情中衝突最大的一幕。但那卻是假的。很快年老的白昂妮就看似淡然地說出了真相。
「我甚至沒有勇氣在 1940 年六月去找我姐姐。那一段是虛構的。」多麼平靜而令人震撼的一句話。因為羅比在撤退的前一天因敗血症死去,而西西莉亞在十月死於洪水。
「但讀者有想像快樂結局的自由。我不希望這被視為謊言或是逃避,而是最後的善意。我給了他們,他們本應有的幸福與快樂。」
我很難想像,只是這麼簡單的一句話,這麼單純的視覺構圖(就只是年老的白昂妮的臉放在正中間),竟能帶給我這麼大的悲痛與震撼。她真摯誠懇的話語擊碎了我心中的每一部分,本只是雙目含淚的我立刻無可抑止地哭了出來。
看著最後西西莉亞和羅比在沙灘上遊玩,這是帶著多大的痛苦與悔恨才寫得出來的?她已經悔恨了一輩子了,現在做什麼都於事無補了。她唯一能做到的只是如此。
希望他們幸福快樂。
而那本是他們應得的。
他們在想像中快樂,這是她唯一的贖罪方式。
不同於其他故事中的逆轉,雖然本質是一樣的。逆轉的本質就是錯誤的資訊或推理被轉往正確的方向,並因印象不同而產生落差與震撼。但那往往是資訊層面的。而這部電影中的逆轉,卻主要發生在感情層面。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希望他們得到幸福。因此當這份希望被無情地揭開,逆轉就產生了。長久以來營造出的希望只是假像。這一切都沒有發生。沒機會發生。真相是如此地殘酷。
對我來說實在太痛了,而且永遠地抱著這種罪的意識,這是如何漫長的人生?
這電影中的某些段落,我覺得是處理得很好的。許多事它並不照線性時間發生。譬如說,中間插入白昂妮十一歲時跳入河中那段。
之前他們家發生的一連串的事,只是表面上的誤會而已,但導演卻到那時才交待更深的動機。她也許並不嫉妒姐姐,因為她可能尚未察覺,但她也許下意識地想要向羅比報仇。其實並不是想要做這麼嚴重的事,但她當時還小,她不瞭解這麼做到底多嚴重。
而親手害自己初戀的對象上戰場,也不難想像這份痛苦到底會多強大。
法國士兵之死那邊也是神來之筆。在看到那樣的傷口後,她瞭解到那也可能發生在羅比身上。現實迫使她展開行動,所以她接著就出席了婚禮想要跟羅菈談談。但羅比的死還是讓她卻步了,她終究沒有去見自己的姐姐。
而這不只是心理鋪陳,對於觀察的情緒也有引導之效。在他死後,劇情才得以更進一步地展開。那是一個關鍵。而那一段虛構的劇情後馬上接到年老的白昂妮,這也是很好的做法。雖然觀眾也許會疑惑,但她的自白就是必須馬上接在那虛構場景產生的情境之後,才能達成逆轉的效果。
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精緻,而且浪漫,還是帶著一點點瘋狂的浪漫。它是少數讓我在電影院控制不住而哭出來的電影,但哭是一回事,它是這麼地美、這麼地深沉、痛苦,主角是這麼地悔恨。(當羅比希望時間倒流時,我認為真正希望時間倒流的是白昂妮)
又,我不覺得這是愛情故事,愛情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個人如何犯下一個極簡單的錯誤,並付出一生來作為代價。在做什麼都沒有用了的漫長的幾十年,她只能給他們一個好的結局。
「為什麼會寫了這麼久呢?」
「你應該看過這本書,你應該知道。」
確實是只有快要死了才寫得下手的結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