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有意思的地方在於,一個案子,因為有六個人進行解謎遊戲,所以就出現了六種版本。重點在於,要如何一層層地讓每個「可能的兇手」越來越有戲劇張力?當然,以下就會捏他了,有興趣的請避開。
因為有六種版本,所以可以說,一般小說中容易出現的兇手類型,幾乎都出現了。包括警方最容易說的兇手是外來者、兇手是瘋子。這是警方提供的最初版本,還不算在六種之一。
第一推論是正常的,相關人士中有動機的。不過要注意的是第二推論,非常狡猾、精彩──第二推論是,兇手是推論的六個人中的一位。他非常優秀的地方在於,「兇手是推論者」其實是個在有很多推論者的情況下很容易產生的猜測(基本這些偵探小說讀者的經驗,名偵探的守則也暗指出這點),這邊先用出來一方面是造成第一個高潮,另一方面是透過這個顯而易見的錯誤推理,引導讀者誤以為兇手真的不是推論者之一。
第三推論,也是非常狡猾的,因為其實第三推論非常薄弱,這邊該怎麼製造戲劇張力?作者讓推論者做出根本不可能而且極具諷刺性的推論:兇手是我,而且我雖然完全沒有這樣做的記憶,但可能只是我忘了,因為我可以找到我的動機。
從整個第三推論看完就會發現推論者根本不用推出這一段,所以這只是作者的幌子,營造假高潮。但它確實有效,因為反正讀者不可能期待在第三個人這邊得到真相。
第四推論,兇手是乍看之下的被害人,這也是真兇典型之一。與前面不同,前面的高潮在於「兇手是誰」,從這個推論開始,高潮終於放到手法上。(雖然從前面作者一直強調死者是偶然被毒死,就可以察覺到她確實是目標而非意外)因此雖然兇手不意外,但劇情張力仍在。
從這個推論到結束,就全都是動真格了。因為大家都承認了某些前題,所以問題就出在細部的手法上。這邊作者高明的地方在於,他描寫了第四位推論者的調查過程,讓他看起來很有說服力,但後來又將它們一一摧毀,那說有說服力的活動都因為一些心理錯覺而變得沒有根據。
第五推論,兇手是看起來最像兇手的那個人。這麼說當然是有些爭議,不過如果死者的丈夫不是兇手,那麼說兇手就是將巧克力拿給他的那個人,不是很有可能嗎?
這邊特別要說的是,作者用了很多手法,來讓第五推論者看起來講的就是真相。第一,這位推論者在之前一直都是作為下最後一刀的推翻者;第二,這位推論者的態度一直冷靜、不卑不亢,充滿了偵探的魅力;第三,作者透過角色心情描寫等手法來營造讀者對她的推論的期待。
雖然,任何推理小說讀者都猜得到,那個一開始就被特別強調的看起來沒什麼特別推理能力的人,一定才會是最後的偵探。這點,還是一開始就大剌剌地告訴讀者的。
於是到了第六推論,真兇是偵探,也就是前一位推論者。
由上可知作者的高潮分布是由幾條線在同時進行的。一、兇手到底是誰的翻案;二、手法解讀的翻案;三、角色塑造(第四推論者是許多直章節的主要敘事者,第五推論者是眾所期待的偵探,第六推論者是讀者懷抱期望,且一直在最後一刀前指出問題關鍵的人)。第三點是全劇一直在進行的,第一、二點則是交互出現。(仔細看結構,就會發現第二推論真的在張力上真的非常、非常重要,即使它是最蠢的推論)
另一方面,作者非常強調反諷──這讓人覺得作者應該是學院派出身的──連故事中的人都一直在提。這也算是故事的一個主要手法。
以上是對於寫作技巧的分析。值得一提的是,從第六推論者的角度出發,其實是可以還原整個構圖的,也就是,如何把線索平均地分配到前面幾個人身上。就好像一張紙被剪開後拉高,從上面看還是一張紙,但從側面看卻是立體的。
大體上,是一部我覺得很值得分析的作品。
不過題外話一下,英國人講話真的是有夠饒舌的,還是老式的英國女性講話都是像第二推論者那樣嗎?因為這樣的女性角色在克莉絲蒂的作品中也很常看到。
我倒是要檢討安息之夜中的人講話不夠英國,我要多弄幾本英國現代作家的作品來吸收一下才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