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豈有此情癡,
不識深秋煖夢時。
執手翻心留歲月,
相思兩忘了無期。
2013/10/12
2009/04/18
奇想天慟
好棒。
喔喔......喔喔喔喔喔,好棒!!!
其實棒的不只是計謀,而是這個故事描寫出來的人情冷暖和社會關懷,某種程度上,這個故事是幾乎無法推理的,因為涉及日本的戰爭和歷史,等於處在一個開放環境,而開放環境是無法推理的。
譬如說那個列車窗戶紅光,還有白色巨人,都是偶然才插進來的外在要素。不過還是好棒,看了之後覺得整個靈魂都在顫抖。最後吉敷向主任叫囂時真是很棒的高潮,這個故事的高潮不在解謎的瞬間,而在於衝突和情感爆發的張力。
雖然看第一章時,會覺得有種即視感,總覺得好像在金田一中見過類似的手法。結果果然如此。我想是誰抄誰的不言而喻,島田莊司真可憐,不只一部作品被同一個人抄襲。
不過雖然中間走怪談風,結果是完全人為,但白色巨人的解還是有點沒有說服力。不過看在島田有其詮釋方式,還有這故事這麼感人的份上,這部分就不重要了。
真的是很棒的一個故事。
人格轉移殺人
這本書有意思,雖然看前面的時候心情一直很複雜,心想將人格說成形而上會不會太......未經考慮?之類的。沒有專門學過心理學的我也不太能對心理學那邊說什麼,不過其實將心理視為純粹的物理化學作用的人應該大有人在吧?別說心理學了,我們唸哲學的那些唯物論者......(下略五百字)
而且將他人視為客體,卻否定對自己這樣做,固然是人之常情,但和唯物立場並不相違背啊!道德上何者正確是另一回事就是了。還說人格轉移是實體化後再抽象化......喂喂喂抽象化不是這樣用的吧!?雖然是錯誤推論但請不要肯定錯誤用詞啊!
結果忍不住吐嘈起前面心理學和哲學不分的怪異狀況。
其實看完宮部美幸的書後再來看這本會很累,因為西澤保彥好囉嗦,而且外國人都不像外國人,看得好彆扭。但是故事本身是有趣的,一般的謀殺案是一個殺完過了一段時候後再殺第二個,沒想到本故事一下就全部殺光,而且因為人格交換一直在發生,所以我看得一直笑(很變態),連主角都抱怨怎麼可以換得這麼頻繁!想想看嘛,本來正在逃離兇手,咦?怎麼兇器在我手上?耶!我換到兇手的身體了!咦?我怎麼又再另一個地方?我原來的身體呢?兇手呢?咦?我怎麼再跑?媽呀我還在逃離兇手,現在我到底在哪個身體裡啊啊啊~~的這種感覺,這不是很好笑嗎?
其實看到人格轉換的部分我都在腦內快轉,直接放棄推理,因為懶得去記順序,懶得想誰是誰。不過我覺得作者的描寫方式會讓人看得更累,一般來說,我們稱為人的部分,其實是精神而不是肉體吧?也就是說,如果A在B的肉體中,其實我們會稱原來是B的物體為A,但這個故事中一直是用「肉體(精神)」的方式來稱呼,一點都不直覺!明明精神處於比較優位啊!
好啦,也許有其他人覺得直覺也說不定,但我覺得這是作者讓情況變得更混亂的陷阱!!!(小人之心)
下面有捏到本作和 Remember11,慎入。
其實在看到一半時,我就隱約猜到真兇是第七人格了,因為莫名其妙讓一個人死在上面,實在沒道理。事實上也是因為 rememner 11中就已經利用過類似的陷阱了,殺人的不是一直以來以為只有他們在人格交換的兩人,而是第三人格。
不過當時還沒有想到,如果有第七人加入到底會是誰,最簡單的問題是為何不會被發現?但其實仔細思考後就會發現她只能假裝成亞蘭,因為條件完全一樣。說起來那些 CIA,竟然沒有懷疑,到底如何在大家醒來前就確定是某人的?因為,都有人追上去殺人,回來後也不會在原來的位置吧?如果不知道原來的位置,順序不就亂了嗎?還是說只是巧合?不過 CIA 能這麼確定誰就是誰還是有點不合理就是了。
至於這故事的殺人動機──說真的真是超薄弱的,不過反正兇手都已經死了,也隨主角們怎麼說,說不定兇手有更複雜的動機也說不定。這邊一樣要罵 CIA,信誓旦旦地說絕對沒有人有殺那個日本女孩的動機,這樣說起來的話,一樣能推論出絕對沒有人有殺那個英國女人的動機啊!但事實上就是有人殺人了。總之 CIA 就是遜啦!要罵啦!丹尼是對的啦!牢房沒鎖還罷了,攝影機沒有!守衛沒有!這就是你們對國家機密的方式!
不過這個作品主要就是賣弄以為只有六人人格交換,但其實是七人的梗。所以動機、細節也不是很重要。只是推理的連續翻案還是蠻有意思的,不斷推翻之前的推理。雖然很可惜,多一個人加入人格交換的梗,在其他故事中已經看過了。(而且我覺得 Remember 11用來掩飾多一個人加入人格轉移的手法其實更高明)
毒巧克力命案
這個故事有意思的地方在於,一個案子,因為有六個人進行解謎遊戲,所以就出現了六種版本。重點在於,要如何一層層地讓每個「可能的兇手」越來越有戲劇張力?當然,以下就會捏他了,有興趣的請避開。
因為有六種版本,所以可以說,一般小說中容易出現的兇手類型,幾乎都出現了。包括警方最容易說的兇手是外來者、兇手是瘋子。這是警方提供的最初版本,還不算在六種之一。
第一推論是正常的,相關人士中有動機的。不過要注意的是第二推論,非常狡猾、精彩──第二推論是,兇手是推論的六個人中的一位。他非常優秀的地方在於,「兇手是推論者」其實是個在有很多推論者的情況下很容易產生的猜測(基本這些偵探小說讀者的經驗,名偵探的守則也暗指出這點),這邊先用出來一方面是造成第一個高潮,另一方面是透過這個顯而易見的錯誤推理,引導讀者誤以為兇手真的不是推論者之一。
第三推論,也是非常狡猾的,因為其實第三推論非常薄弱,這邊該怎麼製造戲劇張力?作者讓推論者做出根本不可能而且極具諷刺性的推論:兇手是我,而且我雖然完全沒有這樣做的記憶,但可能只是我忘了,因為我可以找到我的動機。
從整個第三推論看完就會發現推論者根本不用推出這一段,所以這只是作者的幌子,營造假高潮。但它確實有效,因為反正讀者不可能期待在第三個人這邊得到真相。
第四推論,兇手是乍看之下的被害人,這也是真兇典型之一。與前面不同,前面的高潮在於「兇手是誰」,從這個推論開始,高潮終於放到手法上。(雖然從前面作者一直強調死者是偶然被毒死,就可以察覺到她確實是目標而非意外)因此雖然兇手不意外,但劇情張力仍在。
從這個推論到結束,就全都是動真格了。因為大家都承認了某些前題,所以問題就出在細部的手法上。這邊作者高明的地方在於,他描寫了第四位推論者的調查過程,讓他看起來很有說服力,但後來又將它們一一摧毀,那說有說服力的活動都因為一些心理錯覺而變得沒有根據。
第五推論,兇手是看起來最像兇手的那個人。這麼說當然是有些爭議,不過如果死者的丈夫不是兇手,那麼說兇手就是將巧克力拿給他的那個人,不是很有可能嗎?
這邊特別要說的是,作者用了很多手法,來讓第五推論者看起來講的就是真相。第一,這位推論者在之前一直都是作為下最後一刀的推翻者;第二,這位推論者的態度一直冷靜、不卑不亢,充滿了偵探的魅力;第三,作者透過角色心情描寫等手法來營造讀者對她的推論的期待。
雖然,任何推理小說讀者都猜得到,那個一開始就被特別強調的看起來沒什麼特別推理能力的人,一定才會是最後的偵探。這點,還是一開始就大剌剌地告訴讀者的。
於是到了第六推論,真兇是偵探,也就是前一位推論者。
由上可知作者的高潮分布是由幾條線在同時進行的。一、兇手到底是誰的翻案;二、手法解讀的翻案;三、角色塑造(第四推論者是許多直章節的主要敘事者,第五推論者是眾所期待的偵探,第六推論者是讀者懷抱期望,且一直在最後一刀前指出問題關鍵的人)。第三點是全劇一直在進行的,第一、二點則是交互出現。(仔細看結構,就會發現第二推論真的在張力上真的非常、非常重要,即使它是最蠢的推論)
另一方面,作者非常強調反諷──這讓人覺得作者應該是學院派出身的──連故事中的人都一直在提。這也算是故事的一個主要手法。
以上是對於寫作技巧的分析。值得一提的是,從第六推論者的角度出發,其實是可以還原整個構圖的,也就是,如何把線索平均地分配到前面幾個人身上。就好像一張紙被剪開後拉高,從上面看還是一張紙,但從側面看卻是立體的。
大體上,是一部我覺得很值得分析的作品。
不過題外話一下,英國人講話真的是有夠饒舌的,還是老式的英國女性講話都是像第二推論者那樣嗎?因為這樣的女性角色在克莉絲蒂的作品中也很常看到。
我倒是要檢討安息之夜中的人講話不夠英國,我要多弄幾本英國現代作家的作品來吸收一下才行。
失控的邏輯課
最好的作品是,過程很棒,結局也很棒。不行的話,過程或結局選一個棒也可以。「失控的邏輯課」就是過程不錯,但結局......
簡直就像在故事最後跟你說「其實以上都是作夢啦」這樣。
當然,作者有他的方法去維持這個他媽的結局的張力,那就是,地下城主挑戰現實世界,結果付出了代價。如果就是地下城主從頭到尾把人擺弄著玩,那讀者大概也會翻桌。
其實這個故事真是超卑鄙的。說一個理由,然後勞師動眾地出動一批人來玩這個巨大的 LARP ,反正一切都是算計好的,當然會疑雲重重。也因為一切都是算計好的,所以最後看起來也很合理......
......個屁。
結果最後就只是告訴你,人不該在心理實驗上越過道德界線。等等,這個故事真的有說服力嗎?當然人不該越過道德界線,但這是道德界線的問題嗎?說正格的,要得到這樣的實驗結果,根本沒必要搞這麼大啊!其實整個故事除了結局,根本就不會有人把心理實驗放在心上,一點都沒有說服力。
其實如果過程沒這麼浩大、扭曲,讓人誤以為這是個驚悚小說,它的立意是還不錯的。如果重點真的就放在心理實驗的影響上的話。結果,它就只是個驚悚小說,可惜了背後想說的東西。(雖然那東西連說都不必說)
姑獲鳥之夏
不知道是之前精神狀況不好,還是已經開始習慣了,總覺得這本的京極堂碎碎唸沒讓我這麼討厭了!XD
稍微跟魍魎之匣比較了一下,其實平均值我覺得差不多,就是各自有好有壞的感覺。在格局上,我覺得魍魎之匣比較大,但也許就是因為格局太大的關係,其實整合得不是很好。就我來說,在講前兩個案件時我覺得很無趣,而且太早揭露久保是犯人的事,稍微也有點放開張力。
但那也許是沒辦法的,因為魍魎之匣這麼厚的兩大本,卻不是漸進式揭開謎團,一直都在五里霧中會讓人不耐煩的,所以就只好先把揭開最沒關係的久保丟出來。(好可憐,明明是連續殺人犯,卻最沒關係)
反過來說,本作的解謎就很有條理,顯然全都在作者的掌握之中,不像魍魎之匣處理的題材這麼多,格局就比較小了。不過比較兩作頗能看出一些作者的慣用技巧,像是作者確實都會把線索丟出來,包括一些非物理的線索,這些非物理的線索會讓之後京極堂的演出看起來比較合理。
(其實我覺得以劇中人的角度而非讀者能看到這麼多心理線索的情況來看,我要是劇中人會覺得某些推論蠻扯的)
其實有些東西真的蠻扯的,以下有捏,大家知道我的意思。譬如說,不,應該說不少人都有這種感覺吧?就這麼剛剛好,久遠寺姐妹和關口看不到屍體,這也太剛好了。島田雖然巧合很扯,但不覺得這種命運等級的安排更扯嗎?(說真的魍魎之匣也很有這種感覺)
不過其實也不能完全否認。在京極堂講出來前,我就已經想到了,剛好京極堂竟也舉了這個例子:臉盲症。其實當初在發現臉盲症時,我就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或是啟發?當時會特別貼在板上不是沒有原因了,因為這個病症讓我重新反思了不少常識,也奠定、確信了我的某些想法。
但要坦然接受也有點那個,該怎麼說,像臉盲症或是共感覺這種認識異常的症狀,似乎是沒有原因地常駐著,也就是說,該怎麼講?不是那種──心因性?不是這種情況。但是久遠寺姐妹和關口的認識異常,很顯然是心因性吧?
可是又有心因性失憶,但是記憶和認識屬同一系統嗎?總之就是會覺得有可議之處。就算先退五十步,一個人有心因性認識異常好了,一個案件中的三個人物都有,而且對象還一樣,這也太扯了。
這個,姑且這樣說好了,心因性認識異常,可以說就是本作的核心,也是一開始京極堂花了一大堆時間碎碎唸的原因。乍看之下是在講妖怪,其實是在為認知異常作心理準備。其實魍魎之匣也有用到這種技巧,真想讓人說「各位請看,這就是京極夏彥的手段!」之感,不過這也表示作者的內部邏輯很好,他很清楚為了讓後面看起來合理,前面必須要出現哪些東西。他去寫論文一定可以騙到很多人。
其實前面那段碎碎唸,在看的時候我覺得挺有意思。因為與其說是心理學或腦神經,看起來卻更像在講哲學問題,過去在上哲概和認識論時,為了討論幻覺和認識過程,已經討論過很多類似的問題。或是這樣說吧,在討論人為何會產生幻覺時,那也許還是個心理學或腦神經學的問題,但是在討論大腦為何要欺騙時,那根本就是近乎玄想,是形上學一樣沒科學根據的東西,只是一種假設(所以京極堂也說了心是科學無法涉入的領域)。這種只要說得合理就可信的言論,(因為無法證明)就我來看是比較偏向哲學的。更別說其所產生的文化現象(如妖怪),更與科學無關了。
不過我還是譴責一下,京極堂真的有詭辯的傾向。其實很多話,搞清楚現在在哪個脈絡中,根本就不會讓人誤會。像是一開始說妖怪,又說不存在,又說有,這根本不是高深的言論,而是用語不謹慎啊!不存在是物理上不存在或沒有證據(雖然惡魔的證明還是可以懷疑喔),但是有是在現象上面有,尤其是人文世界上有。
其實,很多事,人之所以會誤會,就是因為人的世界跟自然世界混淆所致。其實人的世界就只有人的世界,人無法看到完美的自然世界,只是人的理性能瞭解到在人之外有自然世界,也可以透過反省去假設其不受人干擾的自然狀態(自然世界受人干擾,依本作說法,就是觀測者會影響觀測對象的測不準原理啦),但是有時人會將人投射到自然世界上的東西誤以為是自然世界本身,於是靈異就產生了。
其實也可以舉一些例子。
人希望某事發生,人去祈禱,而某事偶然地發生了,人卻覺得那是祈禱的效用,這就是將人的世界的東西誤以為是自然世界。簡單來說,只要一開始就有條理地先區分人的世界和自然世界,很多誤會就迎刃而解,但我們的京極堂,卻是先說一個曖昧的結論,再一步步逆回去解釋,結果就變得非常非常長......
我看的這兩部京極夏彥的作品,在其中有一點是我覺得其他偵探小說沒有的,那就是在動機部分都埋得很深。感覺上其他作品,是a造成b,b造成c,然後最後我們只看到c,再以此推到a。可是這兩部卻有種快要從i推到a的感覺。
我覺得算大開眼界了。
其實這部中有段京極夏彥的話我蠻喜歡的,就是說人光是早晚就有微妙的人格差異,還有對於正常和異常是連續性的說法,其實魍魎之匣也算是傳承此一觀點吧?有時我們會覺得「啊?這樣就犯罪了?」彷彿很不可思議,對當事人來說卻是很「正常」的,因為它在那個脈絡中。人有時會忽然做出一些怪異的事,在做的當下,覺得很正常,甚至不做不行,但事後回過神來,卻不能理解,甚至後悔。其實人是非常容易如此的。甚至有時我們覺得「你怎麼這麼笨,當時怎麼會有這種反應」時,其實當事人也是在當時覺得那樣才對吧?
其實我頗不喜歡,甚至看不起那種,覺得人要無時無刻都是一個樣子的人,包括某個說「一個有理性的人能想像,在同樣的情況下,一個人作出不同的裁決嗎」的倫理學家。先怨念一下,第一,道德是為人服務,不是為理性服務;第二,你何時真的看過無時無刻都做出同樣反應的人啊!?人是那樣的生物嗎!任何經驗、心情的影響都會影響判斷,也不是否認人的方向性,但人並非總是如此,人是活在脈絡中的,那是觀察得到的事實。方向性是另一個觀察得到的事實,兩種都是人的部分,如此而已。
總之,正因為人有時會因脈絡而異常,這個異常往往在事後反省會發現那是異常,但人會異常不表示這個人總是異常,這有其脈絡。我認為這也是人必須體諒他人的原因。
我們有什麼資格或權力去責怪這個?我們真的瞭解嗎?大概就是這種感覺。
宮部美辛:RPG
之前我在看東野圭吾的單戀的心得時,有人說,這本書就算說是宮部美辛的他也信,然後有人回了,如果是宮部美辛的話,厚度至少要一倍以上。
我在看了這本 RPG 後終於懂了。
好瑣碎、好沒重點的敘事方式!一開始看得非常累,因為我非常煩躁,在弄懂整個架構後,覺得這種概念,絕對可以縮減成更輕易、適宜閱讀的方式,只是為了寫成一本書的份量才硬是湊成這麼多的。
中心思想也很混亂,未經論證,兇手的殺人動機也缺乏深度。我想我就是喜歡看到令人震驚的殺人動機,目前看到對殺人動機的震撼,還沒超過「全部成為F」的。
簡單說,這個案件沒啥困難,也沒啥好推理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開始捏)一開始,警方就已經預設兇手是誰,本作的詭計是針對讀者,也是針對兇手。就好像我在看「死了七次的男人」時,直到最後作出「主角有一天死了」的推理,我才感到詭計的存在,本作也是如此。說到底,所謂的詭計,其真面目不過就是「認知錯覺」而已(尤其是既定印象錯覺),我想去追究所有的詭計,應該都沒有例外。
本作的詭計在於「角色扮演」。從故事中看,會以為「角色扮演」指的是被害人的幸福家庭角色扮演吧?但其實不是,而是出場人物全都是為了拐兇手自白,而扮演成兇案關係人的角色扮演。為何說這才是本番的詭計?原因很簡單,因為如果沒有背景的幸福家庭角色扮演的設定,這個大家一起來詐騙兇手的故事,將會非常無聊。
事實上這個故事也真的不怎麼有趣,我看得非常鬱悶。
最讓我鬱悶的是缺乏條理的論證,就是中間有段對於網路人際關係的批判。我知道臨場對話缺乏論證基礎是當然的,但我很不喜歡在這種情況下被過度進來的價值觀,讓我有種欲加之罪的感覺。人本來就都有軟弱、尋求輕鬆方便的時候,如果連這種情況都要怪罪,那人,豈不是非常容易,不,可以說是隨時隨地都在犯罪?
整個社會的罪,像是歧視、偏見、無視少數族群,這確實所有人都是共犯。但我覺得不能因此指著每個人的鼻子說「你應該為此負責」,因為,人類本就是軟弱、不夠堅強的,所以才會受強者吸引。說「你們有罪」什麼的對現況全無幫助,反過來說,幫助大家堅強起來,彼此扶持,用各種方法使大家正視問題,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當然,此為理想論,不過,我認為理想論不是不能實現,只是為了使它實現,必須付出超越平常百倍千倍的力氣而已。總之,我認為怪罪的行為,除了激化對立之外,事實上不能使人自省。若人不能自覺,對情況能有什麼改善呢?
離題了,本作當然沒有涉及這麼嚴重的指責,但我認為劇中角色指責人們貪圖輕鬆的想法,事實上也是很傲慢的。
另外對於兇手的描寫,我也不怎麼喜歡,但在這點上,作者反而算是寬容。雖然兇手有她的處境、她的動機、她的情緒,但如果是我的話,看著一個兇手說出獄後還要殺人報仇,還說自己絕不後悔,我只會給她一記修正拳而已。
如果有很強的殺人動機還罷了,偏偏想要去報仇的對象,知不知道有她這個人都不確定。蓄意殺人和非蓄意殺人,在論及責任上是完全不同的,一個人無心的舉動引發了意外致人於死,且此意外不是其義務之內,我們能要他負責嗎?但作者對這部分全然未提,彷彿他們還是要負責的,讓我覺得人活在世上未免太辛苦,隨時隨地要逼自己為別人負責。
與其說這樣活著太累,不如說,要求人這樣活著根本不公平。兇手根本是自認為不幸,而且過份崇信自己價值觀,卻根本不思改進之道(為何說是不思改進,因為她會恨父親,表示她想要父親的愛,但她無法得到父親的愛是因為雙方價值觀差異,對此,她只期待父親給她她想要的愛,只怪罪父親的價值觀與她不同,我覺得很不好。蟬鳴渡夜篇中,八重子說「我知道殺人是不對的,也不想殺人,今後也不會殺人。但我無論如何都無法逃避,才得到今天的結論」,相較之下,本作兇手太不成熟也太不負責)。說著傷害別人就要被報復,那被自己錯認,不小心被殺掉的人,誰來為她負責?只因為那個人是個爛人就可以這樣嗎?別好笑了,說得冠冕堂皇,不過是藉口而已。這樣叫做正義?別笑死人了。
我並不是在批評作者的價值觀,因為,我想這也不是作者的立場。只是我認為作者提出了這些問題,卻不進行討論,是不太負責的。為何?不是有些作品就提出了問題讓讀者去思考嗎?但我認為本作並不只是提出問題,而是提出後,丟一些對立卻未經整理的思考進去,彷彿有答案,卻根本不想說服人。我覺得這對讀者來說是很不爽快的。
我,蒙娜麗莎
其實這是個還不錯的作品,只不過前面真的有些太無聊了,看到四分之一時我就在想,這本我真的看得完嗎?不過後來就發現,前面那些無聊的地方,其實都是暗藏玄機的,而且作者藏得很好,才讓讀者在前面看不出端倪,直到揭開真相。這方面我不得不佩服作者,有些事真的極其簡單,在常理下馬上就會想到,但作者卻毫不做作地用情感主軸岔開,硬是讓人沒注意到真相。譬如說(要捏囉快閃),一開始刺殺朱利安諾的「悔罪者」,其實仔細想想刺殺前的描寫,還有誰有動機,答案根本就呼之欲出,作者也完全沒有隱瞞,正是所謂光明正大地將線索攤在讀者眼前,但直到達文西揭開真相,我竟然完全沒想到會是安東尼奧,明明這麼明顯,大家也一再提到他知道妻子外遇的事,但我就是沒有想到。
要說為什麼的話,主因大概是透過女主角視角成功地轉移嫌疑吧?就好像現實中出現了什麼兇殺案,你也不會想到兇手就是身邊的人。因為在女主角眼中,父親的形象實在太鮮明了,那個自以為是、受害者、因為受害而成為加害者的形象太鮮明,所以想不到他是兇手。其實一開始女主角母親也是,因為都稱她為母親,所以完全想不到她就是當年跟朱利安諾外遇的美婦人,但作者也不是毫無提示,作者大方地描寫她的美,跟之前對於美婦人的描寫是一致的。
其實女主角視角的限制真的很成功。就是因為這個有限視角,加上女主角性格強烈,大量的獨斷解讀,透過認可她的解讀,讓那些真相被隱藏起來。然而,那些獨斷解讀,又確實是在那種情況下很容易產生的,所以說作者真的是很厲害。
出乎意料之外地,這是個龐大的政治鬥爭的故事,而且寫得十分成功。一方面當然是因為對事件的多重詮釋──女主角在當下的解讀跟事情真相的差距──另一方面也是,政治鬥爭這種事本就不是明著來的。全篇中,女主角可以說位在政治鬥爭的暴風圈中心,卻對此一無所知,隨著真相慢慢揭開,女主角和讀者才震驚於,原來在不知不覺之間,他們已經涉入這麼深了。
我覺得像這種慢慢知道真相,慢慢覺得身邊的人都不可信,大家都有秘密的恐懼感,比那種多重視角,大家大剌剌地說著自己陰謀詭計的政治鬥爭來得漂亮多了。
這部作品,可以說在時代掌握、陰謀鬥爭、情感發揮上都十分成熟,當真相一一揭開時,漂亮!但在真相揭開前,那些情感描寫也是十分地紮實,真的是部好作品,可惜前面的無聊還是讓我降了評價。
真要說缺點的話,就是結局太快、太美好了。不過我沒啥怨言,因為看著女主角這樣悲慘、擔心受怕的人生,到了最後幾頁時,我只有一個想法就是「快快快,快乾脆爽快地來個快樂結局吧!」沒錯我就是這樣地通俗膚淺啊!
雖然,看到撒萊率領頑童軍團出來我還是笑了……XD
看在好結局的份上我可以原諒,雖然結局真是太簡略、草率,而且某種程度上,我認為女主角的真正生父是那個人,比是朱利安諾更加破壞女主角母親的形象,這點,我認為作者是有些辜負讀者的。
對了,其實我在達文西作畫那段是頗受感動的。該怎麼說呢,其實非常平鋪直述,兩人還聊起顏料什麼的事,但在這種危機卻難得安穩的時刻,一種「啊,那個偉大的作品就要誕生了」的感覺,讓我有種難以言喻的激動。
雖然馬上就開始覺得荒謬。為什麼呢?因為女主角的形象,其實是有些銳利、尖苛的,在我腦海中,比較像是下巴尖尖的削瘦女性,跟那個名畫中的形象差太多了啦!XD 而且畫中的蒙娜麗莎一點也不像達文西啊,因為覺得作者口是心非,不由地就覺得好笑了。不過,這點瑕不掩瑜啦!大體上,就陰謀鬥爭、詭計揭發來說,是我最近看得書中處理得最漂亮的。只要能撐過前面覺得無聊的部分,我覺得是一定不會後悔,非常值得一看的好書!
東野圭吾:單戀
非常好看,說真的我對東野圭吾整個刮目相看了!這部作品不但心理描寫細膩、人際關係描述得十分穩當、主要角色豐富且具震撼力,而且對於這個議題,至少對我來說,東野並沒有敷衍,而是作過一番考據的。想不到東野的社會派作品竟然寫得這麼有力道,帶給我有如看奇想天慟時的驚豔感。
簡單地說,本作是從「性別認同障礙」開始,帶出一系統對於性別議題的反思,包括社會的觀點、醫學觀點、當事人觀點、當事人家人的觀點、並深入相關社群。講到這裡,如果有興趣的人,建議去看原作,不用看接下來的捏他了。
心得/捏他開始。
其實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一邊震撼於這樣的社會派的鋪陳,一邊想說,就算沒有兇殺案,透過主角深入,來對兩性議題的反思也已經相當有意思了,為何要用兇殺案包裝起來呢?或是說,為何推理小說要有社會派呢?是因為推理小說是一種比較便於閱讀的小說文類嗎?
當然,看到後來,也發現雖然本作嚴格上來說不算是有真正的詭計,但在社會意義上,卻有著真真正正,以社會為舞台,既簡單,又渺小,卻浩大無比的詭計。不過,作為社會派而存在的推理小說,會讓我覺得,也許是想要用好入手的方法讓人去思考深刻的議題吧?
這本書對於主議題有著明顯而深刻的層次。從一開始簡單地帶入性別認同障礙,然後透過美月小時候的處境,對社會觀感提出批評,包括美月的父母,但切入美月父母的立場時,卻又發現他們只是困惑,想要逃避,作為一個不瞭解卻又愛著孩子的父母,他們也有其苦衷;透過深入性別認同障礙者,點出他們面臨的難處,還有彼此各自的價值觀,並站在他們的立場,說稱為障礙本就是一種歧視,然後超越精神性別地提出了梅比烏斯之環的譬喻,也就是,精神不是像肉體那樣可以簡單用染色體判斷來進行二分法的,更何況單單染色體也不一定就能說是男是女(像是故事中的陰陽人未永);而在瞭解了如此背景,引導讀者進入同情的立場,並抬出背後的壯大社會詭計之後,幕後主謀又對此進行了悲涼的反思。整體的論述、意見非常有層次地出現,彼此衝突、彼此補足,如果是論文的話用這種架構也相當精彩,我甚至已經可以在腦海中大綱化了!
然而作者也不只有議題,對於人物描寫也很深刻,整篇看下來,對於主角群旁邊的美式橄欖球社社員都有深深的認同感。這些人際關係真是寫得太棒了,作為偵探方的主角、不得不成為敵方的早川、幕後主謀的中尾,將整個故事十分立體、張力十足地撐了起來。尤其在最後,當年的邊衛早川來掩護四分衛的主角,同時美月以中尾功輔的身份活了下去,真是太令人心碎、感動的一幕了。
最後一章與開頭呼應,短短個一段時光,當年的美式橄欖球成員聚會卻讓人有種人事全非之感,為了自己的正義反而愧對大家的早川不再出席,成為了中尾功輔的美月則以兩人的身份活下去,再也不會出現在大家面前。對此無知一位社員卻說:「單戀了十幾年的兩人終於在一起了,這是好事。」(這段對他小心翼翼地收起名信片的描寫真是神來之筆!)
這真是太、太令人心碎的瞬間。
至於背後的一切,中尾功輔,該說他是真男人嗎?也不對,因為他真的太偉大了,從頭到尾都在為他人犧牲一切,連一刻也沒有得到幸福。對於這樣的人,完全能夠瞭解為何主角想要盡全力去救他,也深深為他悲劇性的死感到遺憾。
看完之後真是深受感動,心想,我何時才能寫出這樣作品呢?真的,滿腦子都是這樣單純的傾慕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