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25

武俠片段(無頭尾)

  「所以,」老者問少年道:「你覺得劍術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人劍合一。」少年想也不想地答道。

  「哼,人劍合一,答得倒挺快。你倒是說說看,什麼是人劍合一?」那老者不屑地哼笑著,彷彿早就料到少年會這樣回答。不過那少年一時之間還真回答不上來,他的回答是武林中早已視為理所當然的事,他的師父也常常將人劍合一這個詞掛在嘴上,但仔細一想,似乎確實沒有人解釋過這個詞的意思。

  不過少年也沒辦法接受自己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於是他遲疑了一下:「嗯……人劍合一,就是說人就是劍,劍就是人?」

  「哼,這番話有比剛才好到哪去嗎?不過也不算是錯,事實上,人劍合一隻是境界論,根本沒有說明任何事,從你現在說不出個所以然也可以看出這點。」

  因為老者與帶輕蔑,那少年忍不住升起怒火。不過畢竟對方是武林前輩,所以他仍是恭敬地問道:「敢問前輩人劍合一四字何解?」

  「何解?哼,人劍合一四字荒謬無比,有甚可解?不過譁眾取巧罷了。我問你,你說人就是劍,劍就是人,就拿你來說好了,你總是個人吧?你是個活的人,怎麼可能會是劍?你手上那把是個死的劍,怎麼會是你這個人?」

  乍聽之下,少年只覺得這個比喻不倫不類,本來人劍合一四字就不過現實,當然不可能人就是劍,劍就是人。不過他轉念一想,若果真如此,那為何自己的解釋仍跳不出這個比喻?

  就在他還在想個時候,那老者繼續說道:「人劍合一,只是空話。只是在說一個沒有實際內容的境界。開玩笑,要講境界的話,我也會啊!所謂的人劍合一,就是人持劍意,劍與神通。但什麼是劍意,什麼是神,卻又沒人說得出來。沒有方法,什麼境界都是達不成的目標,都只是狗屁!你拿著一個空泛的東西來問我何解,我也只能給你一個空泛的答案,就好像你剛剛也只能說人就是劍,劍就是人一樣。不過你若是問我要達到這境界的方法,我倒是可以給你一個比較確實的答案。」

  「那麼,晚輩可以請教人劍合一的方法嗎?」

  「那正是我要教你的。」老者哈哈大笑:「不過那此之前你要瞭解,我告訴你的是方法,不是密訣,也非竅門,它甚至不是技術。你要達到目標,除了實踐之外別無他法,同時你也別想一蹴可及。你瞭解這套方法唯一的好處,就是免除對人劍合一的過度妄想。學武之道,最忌諱的就是妄想消耗掉的精神,你知道了嗎?」

  先聽看看再說,少年心想。不過他雖然心中這麼想,嘴上卻仍應道:「是。」

  「把這十六字給記好。」老者說著邊將身後一把劍丟到少年眼前,少年一看,發現劍鞘上寫著十六個字: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這十六字,就是通向人劍合一的方法。我現在要告訴你的,就是為什麼人劍可以合一,又要如何合一。你知道這十六字是什麼意思嗎?」

  少年不知道,所以他搖頭。

  「人心惟危,這個危指的並不是險惡,而是不安定。這表示,人常常胡思亂想,也就是我剛剛說的妄想,因為這些妄想,我們會無法察覺到自己的本心。我這樣說你瞭解嗎?」

  少年點頭,但他不瞭解這與劍術有什麼關係。

  「道心惟微,道心即是用劍之心,你的鍛鍊、技術都將淬練於此,也就是你知道要如何用劍之心。想要使劍,便要用此道心,但道心是很難掌握的,故說道心惟微。你的心不安定,要如何掌握道心?不持道心,又要如何用劍?我這樣說,你明白嗎?」

  也不等少年點頭,那老者便繼續說道:「上面兩句不過是在說明人心與道心的差別,這兩種心,常人總是弄混。就好像你在使劍,是你的心在使劍?但你的心充滿了情意欲,其中哪裡找得到用劍之法?你對於劍術的理解、認識甚至於經驗,都如同百川匯宗,匯於道心。人心浮動,而道心不變,你想使劍並不等同你會使劍,此即人心道心之別。但為何要明人心道心之別?這是因為所有的你可以,你可能,都只是人心妄想,而非事實。當你使出一招,你覺得你可以成功地穿過劍網直刺脇下,但你的能力技術卻未必能辦到。你能瞭解這個危險性嗎?」

  少年想起了三個月前與師兄的那場戰鬥,情不自禁地點了點頭。

  「是故,要免除這種危險,就是人心與道心合一,人劍合一,便肇於此。因此下面一句便說了惟精惟一,人心道心惟精惟一,才能人心不過道心分毫,道心也不過人心分毫,一但你出手,便很清楚這一招會有怎麼樣的結果,絕不會有巧合。就算有巧合,也不是你造成的。人心浮動,不能與道心相符,以致有時你出手會比你預想得多一分或少一分,這樣子是你的心在用劍,而不是你對於劍的體悟在用劍。人說人劍合一便要無我,就是這個道理。一但有我有執有念,有心有情有意有像,那用劍的就是你,而不存著任何的劍心劍意。不過無我也是空話,只有透過實踐才能辦到。記住,人心道心要惟精惟一,不帶一絲雜質,這樣才能真正通往人劍合一之道。不過要如何惟精惟一呢?要達到這一點,就要允執厥中。」

  「敢問什麼是允執厥中?」少年問道。

  「在講到允執厥中之前,必須先知道另一個心法。你把劍翻過來。」

  少年依言將劍鞘翻面,只見上面刻了一個字:誠。

  「誠者,既中且和,故有致誠明與致明誠。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為皆中節謂之和。喜怒哀樂未發,則未有思念,你的劍雖然想動,但還不知道往哪兒動,因為你雖要使劍,卻心意未發。一旦發,則必皆中節,你的劍與你的本心一致,不多不少,此即人劍合一之目的。允執厥中,就是要你常保著心念未發的狀態。」

  「但是如果我不去想,我要如何知道我的劍將行向何處?」少年問道。

  「你看,你怎麼還想不透?是什麼告訴你的劍行向何處?是你的人心,還是你的道心?道心不變,怎麼會有念?你現在會有這個問題,是因為你還沒試著開始使用道心來使劍。常保喜怒哀樂之未發,便是要去你的人心,以合道心。一旦人心去盡,則發必中節,合於道心。」

  少年心中一驚,仔細一想,果然所謂的無我之境正是如此。而人劍合一,就是不以心使劍,而是無心在使劍,但這個使劍的雖不是我,卻也是我,不過是個無心的我,是將知與經驗綜合而成的純粹劍意。

  「哼,看你的樣子,似乎從來沒想到這一層?若真如此,那還真無天份。不過現在才瞭解也還不遲。我告訴你,光知道允執厥中也是不夠的,要完成這個境界,畢竟透過誠的工作,戒慎恐懼地來回返照,才能去盡人心。」

  「敢問何謂誠?」

  「至誠無息,所以戒慎恐懼。一旦體仁便是仁人?放屁。詩曰,日日新,又日新,茍日新,若非戒慎恐懼,哪能日新又新?曾子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你要全道心,必將如此。」

  那老者一下引了太多典故,所以少年一時之間不太懂得,不敢答話。

  「總之,要誠必先敬。主一謂之敬,所以剛剛不是說了嗎?需惟精惟一。敬則閒邪,於是存誠。也就是說,你的一言一行,一思一念,需得時時主一,不得有半分多餘。」

  「敢問其詳。」少年忍不住問道。

  「哼,現在的年輕人真不像話,在我們那時,就算是學武也沒有不知洛學的。主一,即是你要打掃,就不要想打掃以外的事,你要挑水,就不要想挑水以外的事。時時如此,戒慎恐懼地去對待你的心念,深怕心有二念。」

  「可是這實在是……」少年驚道。

  「你以為人劍合一是人人做得來的嗎?如果真如同孔夫子所說的我欲仁斯仁至矣,天下就沒有壞人了!你體會到什麼是無我、什麼是人劍合一,沒有實踐工夫,你做得到嗎?如果沒有這樣的訓練,人劍合一隻是空話,所以我才說了,你對它斷不可有妄想,就算你要練劍,你也不可想著人劍合一的境界,因為那是心有二念!」

.
.
.
.
.
.

  其實這一段有趣的是,我是用宋儒的十六字心法來解釋人劍合一!XD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是出自偽古文尚書的。不過宋明理學的大家倒是將這十六字解釋得頭頭是道。:p

  這邊我引用的戒慎恐懼的態度主要是參考程頤的工夫論,如果是以程穎的方式來教,大概就是說你瞭解就等於會了,用劍時什麼都不要想,平時常常體會至仁的狀態但不要勉強這樣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