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藝文志》列鄧析為名家第一人。
中國古代「名」有二義:一、名份;二、刑名。兩者後來發展為「名實」(形名)。
名份表示階級身份,是社會的結構要素,作用是各在其位、各行其職,不彼此混亂。而東周發生了重大的經濟變遷,才造成孔子為了「名份」而「正名」。至於為何發生這種禮崩樂壞的情況?原因有二:
一、農業革命:出現了牛耕和鐵耕。
管子、國語皆有提到鐵。而今挖出春秋時的銅牛鼻有穿環,表示已用於耕作。
補充:這是第二次農業革命,第一次是大禹治水,表示發展出用溝渠灌溉的能力。
農業革命產生了大量的剩餘人力,他們只有三種選擇:一、強盜;二、到國內成為工商之人;三、成為闢草萊(私田農)。
什麼是闢草萊?在古代,是天子錫(賜之意)土錫民,用政治動員來開墾。因此土地是屬於被封者的,人民也是屬於被封者,人民在土地上耕作,因為是耕被封者的土地,所以要繳納收成給被封者。而為了畫分民的耕作範圍,就形成了井田制。
當剩餘人力出現後,為了活下去,只好到井田以外的地去耕作,但也因此不用繳納收成給被封者,因為不是天子賜的土地。因為不用繳收成,所以就造成公田貧、私田富的現象。
什麼是國內之人?國,又稱為城或是禦,用以抵抗野獸入侵,國外就被稱為鄙或是野。農民種的田在國外,所以就被稱為野人或鄙夫。而國內則是工商業與商業的發展處。
補充:《論語先進篇》:「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這邊的野人說的是魯國城外之人,為何魯國的野人先進於禮樂?因為魯國是當初封周公帶了殷民被封到這邊的,而殷民就是現在的野人。周文化是從商文化傳承,所以孔子才說野人是先進於禮樂者。反過來說,這邊的君子指的就是周人。
私田農和工商之人,是一開始沒有設計的產物,是無人管理的。
二、封建制度造成權力轉移和崩壞
天子分封土地,結果是京畿狹小。諸侯分封土地,結果是大夫執政。這是因為封建制度造成了原來擁有權力的人其權力隨時間而變小,讓下位者有機可趁。
而封建制度本意是透過分封讓親族間團結,但幾百年下來這些親族早就太過疏遠,不把彼此當成親族了。因此互相攻訐之事,屢見不鮮。
* * *
關於由「刑名」而產生的名家,也與這種現象有關。鄧析的祖國鄭國,有子產鑄刑書。子產之所以鑄刑書,就是因此為了解決私田農問題。晉大夫叔向批評刑書說:「民知有辟,盡爭於刀錐之末。」
民可以知,表示是公布法。可辟,表示是罪行法定之法。能爭於刀錐之末,表示可爭、可避。而就其結果,叔向的看法是正確的,因為鄧析就因應而出。
鄧析教人以訟,專門爭於刀錐之末,可以說是中國第一位平民律師,已經到了想贏就贏、想輸就輸的程度,逼當權者不得不殺了他。雖然如此,當權者在殺了他之後卻引用了他的竹刑作為法律。
* * *
無論是名份、刑名,名是概念,指涉客觀事物,這是討論人的概念與存在的關係。中國名學與其說是邏輯學,不如說是記號學,有許多內容涉及語用學、語意學、語法學。
各家對於名的傾向:
一、以名正實(孔子)
二、以實取名(墨家)
三、令事自定,令名自名(以實取名後,再以名正實。名家、黃老、道家類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