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29

[心得]色,戒(電影)

  當電影的 Staff 上來後,我坐在電影院中,因為心情的複雜而動彈不得。也不知過了多久,我什麼都沒有想,只是單純地感受音樂悽淒地在黑暗中流過。

  在最後一幕前,我覺得這部電影很「精緻」,令人「驚豔」。但我覺得自己沒辦法大喊好棒。可是到了最後一幕,我卻折服於故事的張力,什麼話都說不出口。直到走出電影院,我把剛剛的故事回想了一遍,然後才能輕輕地說:「好棒。」

  我看過張愛玲的原作,但老實說原作並不讓我特別驚豔,她的口吻向來很冷、有點殘酷、有點諷刺,令人坐立難安。電影也瀰漫著這種氣氛,但不同的是,電影多了一種溫柔,而這股溫柔將那些尖銳的、難堪的情緒都整合起來。那些在看時很心酸、很苦的情感,事後都淡淡得,變得哀傷。但又不只是哀傷,只要去想每個細節,都還是尖銳的。我想這就是讓我覺得很複雜的原因吧。

  我覺得電影的最後一段真的是全片的精華所在。本來一直溫吞的情節,到了王佳芝瞭解到易先生幫她買了鑽戒後忽然快了起來。當一開始的那些畫面再演一次──王佳芝的口紅留在杯上,她拿香水擦了擦耳後、塗塗手腕──一切忽然都有了意義,都豐富了起來。

  很多人在討論王佳芝和易先生間有沒有愛,我很想說沒有。但事實上,我不否認有。而且我覺得至少有一點。但我之所以很想說「沒有」,是因為如果說有的話,可能會讓人認為最後王佳芝會放走易先生是因為愛,但我覺得不是,或是說,在那當下應該有一連串更深刻的因素造成她這樣做的。我想說說我覺得她這樣做不全然是因為愛的原因。

  必須先說的是,電影的王佳芝是以小說的王佳芝為範本,她保留了原作的一些特色,但許多地方卻更複雜了。我覺得電影的版本至少保留了幾點:

  一、她不確定自己愛不愛易先生。可能不愛,但她不確定,因為沒愛過

  二、對於長得好看的男性,她還是會心動的。而且看到漂亮的鑽石,她也是會心動的。不管她愛不愛國,或有沒有責任感,這是她的性格。

  那麼在電影中,在最後那一刻她為什麼做這種決定呢?我覺得與其說愛,最關鍵的問題應該是依賴感。因為沒有易先生的話,她該何去何從?整個故事的進展上,都可以看出她一直流離失所,和尋找認同的情節。

  就像是一開始,她就提到她的父親帶著弟弟到英國卻沒帶上她,不久後她的父親在英國再婚了。也就是說她在中國是孤家寡人。這時話劇社找上她,一場成功的演出讓她覺得被認同。那天晚上她在公車上吹著風微笑,完全就是一副春風得意的樣子。

  之後鄺裕民提出要殺漢奸,她不是最後伸出手的嗎?顯然她是不想做的。也就是說,比起其他人的愛國,她是略遜的。我不想說她完全不愛國,但至少她從來沒有表現出很愛國的樣子。她會伸出手──還記得嗎?她說的是「我願意跟大家一起」。

  是的,她不是想要殺漢奸,她是想要待在這個有歸屬感的地方。

  這也是後來發生的重要事件──為了成為易先生的情婦而被破身,她沒有拒絕的原因之一。這邊就必須先講到這個事件。在原作中,這是非常關鍵的事,因為這件事,讓王佳芝跟易先生發生關係時「就好像洗了熱水澡」,這並未必表示易先生技術高超,只不過是讓王覺得「一切都有了個目的」。

  在當時,這樣的計畫對王來說毫無疑問是一種背叛和羞辱。但她為什麼答應?其實在那種情況下,恐怕只有非常獨立的人才能拒絕。一方面是,都已經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了,還有打退堂鼓的道理嗎?這段期間,還有人為了這個計畫差點傾家蕩產,她退出對得起那個人嗎?更何況她要是退出,恐怕跟這些人就是決裂了。當然進也是決裂,退也是決裂,至少她犧牲的話還會被認同。而且她當時會問「是誰」,自然是表示「如果是鄺裕民的話她能接受的」,雖然答案不是這樣,可是這話都問了就等於同意一半,還能收回嗎?

  如果王佳芝是個非常獨立的人,她當然可以瀟灑退出,但退出之後她就又沒家、又沒朋友了,而她顯然不是能忍受這些的人。所以從她的個性來看,她非答應不可。但這又是一種恥辱。從易先生要離開時,她幾乎崩潰地想要再見一面就知道。就算到了機場,她真的有機會殺人嗎?她之所以要垂死掙扎就是因為她無法接受這個犧牲是白白犧牲的。

  太蠢了。本來會答應就是蠢,但如果易先生沒有離開,她還能自我安慰。現在易先生離開了,她所剩下的就只有愚蠢而已。

  時間到了三年後,我們再看看她的處境。這時她的父親已經完全放棄她了,她在那一晚也跟朋友分開了。要注意的是,她「寧願學日文也要回到學校」,就是因為四周已經完全孤立無援造成的。她最後的希望就是到英國。

  但請各位想想看,她到英國又能怎樣?她父親已經背棄過她了,她到英國能好好生活嗎?能跟父親恢復關係嗎?恐怕她自己也不樂觀。只是那是她最後的希望罷了。她會答應再度成為間諜,除了讓當年的犧牲「有了目的」外,恐怕就是「回到英國」和「也許能再次得到認同」的心情讓她答應的。我要說明這個,只要想表明,她這一次仍然不是為了愛國這樣的理由接近易先生。

  然後我們看看她這次接近易先生後的處境。一開始她住在易先生家,易太太喜歡她,接著她又向易先生要到了公寓。比起這三年間困苦的學生生活,她現在的生活雖然危險,卻出乎意料之外地是安穩的。各位想想看,如果她不是特務,一直這樣生活下去,對她來說是不是比去英國好呢?如果是的話,那麼對王佳芝來說,她會對易先生產生依賴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但是如果光是產生依賴感,王佳芝就背叛,這也不夠。這種依賴感太模糊,只是遠因而已。我覺得讓王佳芝真正改變立場的關鍵,是易先生給她名片,讓她去找寶石商給她一個驚喜。為什麼呢?請注意前一幕,老吳他們一群人都在懷疑王佳芝是否被發現了、是否有什麼危險,相信連王佳芝也這麼覺得。但當她戰戰兢兢、提提防防地遞出名片後,卻發現那是易先生給她的一個驚喜!而且體貼、富有創意。他甚至願意買給她那個不願買給太太的鑽石!

  這就是近因,或許可以說,這很類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怎麼說呢?請看維基百科說明的特徵:

據心理學者的研究,情感上會依賴他人且容易受感動的人,若遇到類似的狀況,很容易產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通常有下列幾項特徵:

  1. 人質必須有真正感到綁匪(加害者)威脅到自己的存活。
  2. 在遭挾持過程中,人質必須體認出綁匪(加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舉動。
  3. 除了綁匪的單一看法之外,人質必須與所有其他觀點隔離(通常得不到外界的訊息)。
  4. 人質必須相信,要脫逃是不可能的。

而通常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會經歷以下四大歷程:

  1. 恐懼:因為突如其來的脅迫與威嚇導致現況改變。
  2. 害怕:壟罩在不安的環境中,身心皆受威脅。
  3. 同情:和挾持者長期相處體認到對方不得已行為,且並未受到『直接』傷害。
  4. 幫助:給予挾持者無形幫助如配合,不逃脫,安撫等;或有形幫助如協助逃脫,向法官說情,一起逃亡等。

  各位請看,這不是相當符合王佳芝的處境和心理歷程嗎?易先生給的那個戒指,可以說是關鍵的「略施小惠的舉動」啊!所以在這個關鍵後,整個故事的流動節奏就變了,變得不再巨細靡遺,導演和編劇趁著王佳芝正滿心是易先生的時候直奔關鍵劇情,到值得一提的是這時她還是要殺易先生的,只是她動搖了。

  在珠寶店前,她會一直看旁邊,顯然不是為了自己的安危(這其實很不需要顧慮,這齣戲並不會比她以前演的其他齣難),而是想知道情況、易先生有多少機會會死,如果不是她動搖的話她沒有必要一直確認。

  可她到了樓上都還沒有拿定主意。我相信她這時應該還是站在要殺死易先生的立場的。她之所以想要脫掉戒指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這個人馬上就要死了,而他現在對自己這麼好。她脫掉戒指是想要讓自己忘記這件事。但易先生說:「戴著。」

  王佳芝陷入掙扎:「我不想戴這麼珍貴的東西走在大街上。」當然這不是真正的理由,她只是想要為脫掉戒指找個藉口而已。但易先生卻說了:「沒關係,我跟你在一起。」

  當梁朝偉演的易先生拉住她的手,微笑地看著戒指戴在她手上的樣子、品玩著。我腦海中一直浮現原作中的場景:

  他的側影迎著檯燈,目光下視,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頰上,在她看來是一種溫柔憐惜的神氣。

  這幕梁朝偉演得真好,完全就是那種神氣。在原作中,王佳芝看到後「這個人是真愛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轟然一聲,若有所失。」我認為就是這種「也許他是真愛我」的心態讓王佳芝瓦解了,而且比起鄺裕民,他講的這番話何其有力?

  ──他站在她這一邊。他給了她房子,給了她鑽石。他確實做得到他說的話。反觀鄺裕民呢?嘴巴上說著「我絕不讓你受傷」,但當她痛苦地說「當他發洩過軟倒的時候,我就想是不是時候你們該進來在他後腦開一槍」時,他卻只是默默地跟著老吳出去。當時王佳芝呆呆地看著他出去是多麼錯愕?她一定很希望鄺裕民能兌現那句話,至少安慰她。

  但他什麼也沒有做。

  殺了易先生後,她能依靠鄺裕民嗎?鄺裕民能給她什麼?愛情?顯然不行,看他從頭到尾的表現就知道。其他的東西?很抱歉,愛情恐怕是鄺裕民惟一能給的了。她就算飛到英國又怎麼樣?能過著比現在好的生活嗎?

  但是如果不殺易先生,他就知道了。他就會知道她是間諜,當然現在讓她依賴的一切就都會消失。對王佳芝來說,這是一個兩難。但她非作選擇不可,而且只可能有一個選擇,那就是救易先生。因為只有這樣,她才能再次對自己有個交待

  王佳芝是無論如何都不願再回到無根、不受認同的世界的了,比起殺了易先生後的生活,她寧願在安穩還沒有完全消失前死去。顯然她是知道自己會死的了,雖然她沒有吞藥,但我覺得她知道自己會死。因為在拿藥時她回想起三年前在舞台上大家看著她的樣子,那分明就已經是自己對一生的回顧了。而且在處刑場,她也非常鎮靜,沒有「最後還是沒有見到易先生」的遺憾感。

  雖然不可思議,但我覺得處刑場對照起王佳芝的回憶──是的,正是同樣的成員──她不吃藥,就是想要跟大家一起死。雖然就是她害死大家的。這個念頭既是對大家的信賴,又是對大家的報復。信賴是因為她們又在一起了。注意,除了鄺裕民外,其他幾個人顯然沒有跟她碰過面。而現在雖然要死了,他們卻又在一起了。至於報復的部分,就是讓她沒有顧忌的部分。如果她在乎大家的友情,就不會放了易先生。但當年大家卻背叛她。雖然她還是喜歡大家,但卻沒了顧忌。都已經要死了,就玉石俱焚吧,跟大家一起死也好。

  所以我覺得,王佳芝放走易先生,不全然是為了愛,而是有非常非常多複雜的考量的。當然說她自私也好,但是誰又不自私呢?事實上就是因為自私,反而才顯得她可憐。她必然的悲劇結局是她那具依賴性的性格造成的。

  那麼王佳芝愛易先生嗎?我看不出來。可能有,但不明顯。事實上,易先生說不定還比較愛王佳芝。怎麼說?在下令將他們處死時,張秘書說了「還有你的戒指」,但易先生卻很快地說「不是我的。」我覺得這就是他愛王佳芝的證據。

  為什麼?因為全劇易先生都可能說謊,但就是這邊是不需要說謊的。他付了錢,但那女人狠心騙了他,戒指當然是他的,為什麼他要說不是?這是因為他真的將戒指送給王佳芝了,而且這是用他的心意送出的,收不回來的。他直覺地說「不是我的」就是在抗拒,抗拒張秘書企圖將王佳芝完全地等同於間諜。只有他希望王佳芝有一部分愛他,他才可能會這樣說。

  本片的結尾,我覺得處理得非常好,因為這故事其實是很難結的。在原作中,易先生是完全不愛王佳芝的,一切都是王的自作多情。他回到自己的宅第,跟打麻將的諸位談笑風生,心裡想的卻全是自私、殘酷、扭曲的獨佔念頭,令人髮指。但在電影中,易先生卻是雙目含淚,面對太太的質問,他只是說:「什麼都別說,你下樓去,繼續玩牌。」

  為什麼要隱瞞麥太太的事?當然是不能被上頭發現他曾經差點中過陷阱。被知道的話對他是危險的,所以他要自我保護。但是因為他對王佳芝是有感情的,所以他在這邊說的毫無疑問是在自我否定,這就令人覺得意味深長了。

  大體上來說,我是很喜歡這部電影的。甚至可以說,是近兩年來我看過最好的電影。很精緻、很美、很悠長,人物描寫也非常細膩(無關善惡)。之前看斷背山,老實說我沒有什麼感覺,但本片卻讓我震撼良久,難以自拔。

  是的,這部片真是太棒了。很高興能看到這部電影。

2 則留言:

freexeme 提到...

我沒看過原作,無從和原作比較,但覺得這部片很棒!

shoushun 提到...

我覺得你可以找原作來看看,在 google 打色戒就可以了。XD

看過原作,才能知道編劇怎麼補完的。編劇他們真的很會補,很厲害。XD